【關於台語文】
最近看到幾篇報章論壇,在討論關於台語文書寫,一直到國語諧音字的問題,以下是一點想法。
每個人都想寫自己的話,只是書寫方式、目的、媒介的不同,進而出現不同結果。
使用國語諧音字來表述台語,最早且已被國語吸收的詞彙是「吐嘈」,源於台語「黜臭」(thuh-tshàu),但這個詞國語化的很徹底,現在甚至許多人早已忘了它的身世背景。但換個角度思考,「吐嘈」能說它錯嗎?似乎又不能,若站在國語的觀點,這成了國語中的外來語,諸如「咖啡」、「沙發」、「摩登」等等。另外再更早也有失敗的例子,譬如「莫宰羊」跟「茶包」,一個是台語的「毋知影」,一個則是英文的「trouble 」,現在幾乎已成國語外來語中的死語。
上述是牽涉到書寫方式與外來語化的關聯,簡單來講,「吐嘈」就已選字和該詞彙的意思來說,比較容易進入使用者約定俗成的階段,進入一個比較正式的傳播領域。而「莫宰羊」跟「茶包」,以至於到近期的「金排球」或「很慢的奶雞」,頂多只能停滯在流行語、網路用語的領域,或許就跟書寫的字詞對應有關。另一個約定俗成較成功的字,我覺得是「呷」,無論是偏旁或音,的確讓人一看就懂,而「呷」的台語正字是「食」,但在充斥國語環境的今天,一般人看到「好呷」可能會自然唸出台語,或許看到「好食」這兩個字,反而會直覺唸出國語ㄏㄠˇ ㄕˊ也不一定?
另外,目的不同。通常書寫標準台語文字的族群,無論是全漢、漢羅、全羅,幾乎都是對台語抱持某種程度使命感或熱愛的,但利用國語諧音字拼打出台語文字的,絕多數是要達到快速溝通目的。他當下就是想講出「金排球」這個音節,但敲鍵盤,不會浮現「真歹笑」、不會浮現純注音拼音的注音文、當然就直接以國語浮現在螢幕前了,或許這也就是「寫自己的話」的渴望吧?其實說穿了,就是手邊的工具有限,嘴雖說的出這個語言,但卻只能透過僅有的拼寫方式拼湊,沒辦法,絕多數的人都沒學過正規羅馬拼音訓練,這也是無奈的現實跟阻力。
媒介問題。就廣告來講,諧音字是很大量被使用的素材。有幾種常見的諧音,以下舉例:
1. FUN暑假。E起上網登錄趣。很顯然這不是標準國語,但基本上就只是單純想利用諧音字達到廣告效果。
2. 懶懶蛇來走春。里唱看嘜,里來里來來同歡。一個是應景蛇年,利用國台語達到諧音字效果。一個則是里民社區的同樂標語,一樣是利用國台語諧音的效果。
3. 里賀日本料理。京鶴壽司。看似國語,但其實根本就是台語音的「你好」、「真好」,但字詞對應又恰好有日本味
4. 台語正字的使用。
就跟書寫一樣,它牽涉到使命感跟熱情,但台語正字的利用是否也能開始朝向國語的雙關語使用,這點應該是台語文字創作下一個階段要努力的方向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